数字电影带来了电影的繁荣。我国的电影票房近三年实现了三级跳。从2008年的40亿到2009年的63亿到今年的100个亿。重新唤醒了国人对电影的热情,也召唤着各路投资者对影院的投资热情。
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影院建设技术人才的匮乏,尤其是设计人才的奇缺,导致了影院设计水平的不高,观影效果不好,影响了电影优势的发挥。也可以说是个别影院效益不好的原因之一。
这里笔者利用近三十年的工作经验及近几年来碰到的一些问题,专门就影厅涉及到银幕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 影厅银幕的尺寸如何选?
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涉及的面很广。比如:银幕的尺寸大小不但影响到第一排到银幕的距离(最小视距)、座位的多少、投资效益的提高,还影响到对层高的要求即场地的选择,另外银幕的大小,还影响到影城的星级定位,观众的多少。
按GB/T 3557-94的规定,宽银幕画面宽度宜不小于8米,应不小于6米。这就是银幕尺寸水平宽度的底线。凡是宽度小于6米的影厅,就是不达标的影厅。此类影厅在设计阶段就必须放弃。
反过来,银幕尺寸是否越大越好呢?在现有条件下(技术、国情)也不尽然。从厅堂建筑尺寸,经验效益等,笔者更推荐10米的银幕尺寸。理由是:
1、这个尺寸的幕相应的厅堂尺寸容易满足。
在高度上,1米的视点+4.2米的画面高度(2.39:1)+0.5-1米的上幕框,总的净高为6米左右。在宽度上10米+左右幕框(0.5-1米),净宽为11米左右。事实上,厅堂宽度(跨度)为11米,高度为6米的建筑上成本不高,也较容易达到(体现墙到墙的银幕设计理念)。
2、这个尺寸的幕最小视距最大视距容易满足
按国家标准,对甲类、乙类(三-五星级)影院来说,其最小视距为0.6W(W为画面宽度),即银幕距第一排的距离为6米,最大视距为1.8W,即18米。在6-18米这12米范围内,可安排10排左右的座位,每排15-16个座位。总座位数可达到150-160之间,具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3、这个尺寸的幕各项技术都容易控制
按此设计的影厅,包括视点、最大斜视角、最大仰角、光轴高度的控制相对容易,具有较佳的观赏效果,画面的亮度容易达到,尤其是3D电影。
二、银幕尺寸的视点如何定?
所谓银幕视点即是银幕下缘中点距第一排地面的高度,按JGJ58-2008《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应不大于1.8米。三星-五星级影院不大于1.6米。
这是一个关联性很大的指标,如按视线无遮挡设计,视点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坡度升高值(不是视线的升高值)。过低的视点,将直接导致后排座位的起坡高度快速增加,这将导致建筑承重、建筑成本的快速增加,同时对后排空间造成影响,导致机房地面高度,放映光轴高度、放映俯角等不达标。
笔者建议,视点不应小于0.8米,最高1米左右。按无遮挡设计坡度不要高起坡(体育馆看台),理由同前。
三、 银幕采用等高设计还是等宽设计?
在我国,影院比较多的采用等高设计来满足放映宽银幕,遮幅银幕及普通银幕电影。采用这一方法的好处是:对影厅的高度要求不高,幕面的亮度容易满足,活动幕框容易制作。缺点是:放映普通及遮幅影片时,有效画面不大。而等宽设计,恰恰相反。
随着放映设备光通量的提高,在放映大画面时,能提供高的幕面亮度相对比较容易。在影厅设计时,获得6-8米的高度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近几年银幕采用等宽设计的影厅也渐渐多了起来。
但笔者的观点是:还是尽量采用等高的设计吧!理由是:
1、近几年,普通、遮幅影片不多,大量的还是宽银幕电影,有效画面已比较大,没有必要了。
2、等宽的设计,对影厅的高度要求较高。如按10米幕来看,遮幅式影片的画面高度为5.4米(1.85:1)加上视角的高度、上幕框的高度尺寸0.5-1米,使得厅内有效高度达到7-7.5米。这在影厅场地租凭的时候,选址成为一大难题。
3、等宽设计时,其活动幕框为上下移动,这加大了制作的难度、成本,故障率也随之提高。
四、 采用金属幕还是漫反射银幕
大家知道,金属银幕的幕基础上喷涂了一层特殊的金属涂料。因而有着比一般银幕更高的亮度增益,但随之而来的是反射角减小加之包装运输成本提高(不能折叠须圆筒包装,较长),一般情况下选用金属幕的并不多。
但近几年来,随着3D电影的重新升温,金属幕也重新被选用。问题是,要放映3D电影一定要选用金属幕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于目前国内流行的3D电影制式,原理各不相同,有采用主动式同步3D眼镜的,有采用光谱分离技术的,也有采用偏光技术的。事实上,只有采用偏光技术的3D电影才需要金属幕。而那些认为用金属幕可提高银幕亮度的想法其实是牺牲了主观幕面亮度均匀度的代价的,是不可取的。
五、 银幕亮度增益如何选?
这里首先要搞清什么是银幕的亮度增益。按亮度增益的定义不难理解,提高亮度增益,其实是减少银幕的反射角,也就是说把反射到其他方向的光线聚拢来反射到观看(测量)处,以提高亮度的感觉。也就是说,亮度增益提高了,其反射角肯定减少,而反射角减少就会带来主观亮度均匀度下降的感觉,就是观看时中心亮度提高,其他区域亮度减少。金属幕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们在选用不同银幕亮度增益时,须作一个折中,就是选择一个相对较高的亮度增益的银幕。这样具有较高的幕面亮度感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亮度均匀度感受(看3D电影尤其如此)。同时也可相应减少放映机氙灯功率的消耗。而这一块是长期受益的,银幕的投入是一次性的。节能符合低碳的理念。
为了避免选择太高亮度增益的幕,比如金属幕,笔者建议应选择亮度增益在2.2-2.4的银幕。
六、 黑幕框尺寸如何最理想?
笔者如前所述,银幕尺寸并不是真的墙倒墙的尺寸,而是必须留有合适的尺寸的黑色幕框来衬托的。原则是,下水平幕框宽度是墙到墙,高度是银幕视点,上水平幕框宽度是墙到墙。高度则根据银幕宽度在0.5-1米之间选取,画面越宽,高度可增加。而左右两边的幕框,以等高设计的宽银幕为准,宽度在0.3-0.5米之间。画面越大,宽度可增加。高度以大于上下水平幕框的距离,活动式则以符合遮幅式画面的宽度为限。
七、 银幕架是做成弧形还是平面型?
根据笔者的工程实践,以目前的镜头加工及成像水平,在10米宽度以下的银幕可直接做成平面的,对成像效果没有影响 。如果放映距离较近(小于宽度的1.5倍),且宽度大于10米时,宜采用2倍放映距离为半径的弧形平面银幕架。
银幕架做成弧形或者平面形一直是一个纠结的问题。有的说按技术规定应以放映距离为半径的弧形,也有的说没有必要,做成平面形的问题也不大,究竟是弧形好还是平面形的好呢?
从兼顾成像质量、银幕美观、厅内空间的利用、银幕加工制作成本等加上笔者近年来的工程实践来看,笔者推荐宜采用平面型的,只有放映距离较短且银幕宽度大于12米时,才采用弧形的。工程上,可简单的控制弧深的尺寸即可,一般可选取0.2—0.4米。
八、 银幕架是否要做成仰角的?
由于大多数机房都在2层高度,尤其是具有楼座的剧院及高起坡的影厅,其放映俯角有可能超过6度有的可达到8度或更大,但大多数影厅的放映俯角不超过6度,加上数字放映机的画面梯形校正能力很强。因此笔者认为银幕架是无须做成带仰角的。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放映机俯角大于6度甚至10度时候,且放映距离较短,小于1.5倍的画面宽度时,笔者建议银幕架仰角按放映俯角的一半设置。更有简单的只需将银幕架上墙稍稍向观众厅前墙缩进0.1-0.2米即可,不会影响画面的质量。